从考古视角探寻枣树栽培史

导读:每到秋风起,便开始思念红枣。今年国庆前夕,有幸受我的老领导刘继兴的邀请,参加了山西省柳林县第二届红枣文化节暨2020农民丰收节。柳林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以盛产红枣、碗...

每到秋风起,便开始思念红枣。今年国庆前夕,有幸受我的老领导刘继兴的邀请,参加了山西省柳林县第二届红枣文化节暨2020农民丰收节。柳林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以盛产红枣、碗团、芝麻饼、南瓜子(俗称“柳林四宝”)等而闻名天下,柳林县的三交镇还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三交镇也是西北革命根据地与西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刘志丹将军的殉难地,同时还是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以枣扬名,柳林是有底气的,28万亩红枣林,年产量3000万公斤。每年丰收时节,枣儿红了,闭上眼都能想象那美丽的壮观。这一次,就在柳林县的黄河岸边,我与漫山遍野的红枣撞了个满怀。

红枣是人类最早的食物之一,它们生长在黄河两岸的时间,比华夏先民还要久远。

据说,黄帝于中秋时节带领人们去狩猎,他们被一只麋鹿引入丛林深处,饥渴难耐之际,一只小鸟朝着黄帝叫了几声,众人跟随着小鸟越过山丘,发现了一片结着青红小果子的树林。众人采而食之,红红的小果子酸中带甜,分外解渴。这是什么树呢?黄帝思考了一下,说:“这又脆又甜的果子找来不易,就叫它‘找’吧!”

后来仓颉造字时,根据枣树有刺儿的特点,用刺的偏旁叠起来创造了“棗”字。

河南新郑的斐李岗文化遗址中,专家发现了枣核化石,证实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人们开始用枣酿酒来宴请宾朋;《诗经》中,也有“八月剥枣”的记述,人们也开始用枣制作菜肴了。

随着人口的迁移,枣树从黄河岸边繁衍开来。因为枣树耐旱、耐涝的特性,北方百姓把枣视为和米、面同等重要的粮食。在灾年,枣甚至是活命的口粮。《韩非子》中,就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救济灾民的故事。由此,枣在民间被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红枣具有养生保健、驻颜长寿的功效,这让很多王公贵族为之疯狂打call,他们不仅活着时要享受舌尖上的枣之美味,死后也要带入地宫,生死相随!在江苏扬州、湖北荆州、枣阳等地的汉代贵族墓里,均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红枣。

这些南方墓葬里的红枣,是北方运输来的,还是在本地种植的?恐怕很多人会以为是运输而来,因为我们今天很难在南方看到枣树。但事实上,古代一些吃货帝王,为了每年吃上一口新鲜脆枣儿,完全有本事把枣树移植到南方去。

汉代的南越王赵佗,便是这样一位红枣的超级粉丝。秦朝时,赵佗被秦始皇派往岭南,驻守边疆。秦末大乱之时,赵佗趁机闭关自守,自封为王,并以广州番禺为都城,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2000年后,考古队员在南越王墓中清理出来两个精美的鎏金铜壶,铜壶里装满了枣儿。

起初,专家以为这是从北方运到广州的枣儿。然而,后来的考古发现刷新了专家的认知。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井中,出土了百余枚南越木简,其中有三枚记录了当年南越国栽培枣树的事情。这三枚木简上的文字分别是:“壶枣一木,第九十四,实九百八十六枚”,“壶枣一木,第百,实三百五十枚”,“高平日枣一木,第卌三,实x百廿八枚”。

木简上的“壶枣”和“高平日枣”,分别是两种古枣的名称,由此可以得知,在南越国的苑囿中,至少种植有两种枣树。原来,超级吃货赵佗为了能够吃到鲜枣,命人将家乡的枣树移植到了广州。

众所周知,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宜枣树的生长,赵佗是如何让枣树在广州生长,并结出果实来的?

仔细研究这几片古简发现:岭南种枣实属不易!首先,南越国对每一棵枣树都进行编号,并加以登记,如“第九十四”、“第百”、“第卌三”等;其次,每棵枣树上接多少颗枣,也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精确到个位数;第三,红枣清点完成后,还要造册存档,于是就有了这几片木简。

根据如此精细严密的管理措施推测,当时南越国很可能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枣树,就好像秦汉时期中央政权设置“橘官”那样。由此看来,黄河岸边随处生长的枣树,要想让它们在广州存活下来,并结出果实,着实不容易。尤其是清点每棵枣树果实的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一颗一颗去数?所谓举天下以事一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从南越木简中的记载来看,赵佗对枣树的精细管理,让枣树在岭南地区存活下来,并结出了累累果实。但赵佗为何要做这样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直接从北方运枣过来不更省事些?

事实上,当时南越国与汉朝北方之间的贸易时断时续。期间,还曾经发生过吕后下令闭关,停止与南越国贸易的严峻局面。随着时冷时热的双关关系,赵佗的大枣供应也常常难以为继。此外,干枣虽然味道不错,但终比不过鲜枣美味,更有营养。由此,赵佗便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都城附近大面积种植枣树,保证稳定的红枣供应,不再被动地求助于不稳定的贸易关系了。

赵佗对红枣的狂热,源于秦汉时期帝王们对枣的养生功能的重视,在当时的铜镜上可以看到“渴饮甘泉饥食枣,上有神仙不知老”这样的铭文。由此可知,当时的人们,几乎是把枣当成有助于长寿成仙的仙果来食用。

除了广州南越王墓,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枣,显见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吃枣长生的浓厚风气,赵佗无疑是这种风气的最佳代言人。据史籍记载,这位前秦旧将在汉兴70多年后才去世,享寿应在百岁以上。南越国92年的历史中,他一人的统治时间就长达67年,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多。这种生命长度,不仅在秦汉时期极为罕见,在今天也让人羡慕。在赵佗的长寿秘笈中,吃枣是否一个重要原因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在民间,枣被誉为“长寿食品”,产自仙境的枣子更加玄妙无比。小说《西游记》中,寿星的几枚火枣,可去凡人顽疾,保其安康,“后得长生者,皆源于此”。

《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方士李少君同汉武帝的一段对话,他声称自己在出航时遇见一个先秦时期的方士,那人“食巨枣,大如瓜”。

“巨枣如瓜”,是怎样一种枣呢?我想象不到,但见满眼的柳林红枣,随意生长于黄河两岸的田间地头上,它们颗粒硕大,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穿梭于枣林之中,随手摘几颗入口,真真“妙味宜天人,色香绝凡俗”。(陶梦清)

全球旅行网提示:本页面内容及观点仅供传递信息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具体行为建议,本网站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海内外名家为柳林红枣发声,传播方式炫新彩 下一篇:“柳林四宝”品牌战略推动全域乡村振兴

热点文章

发表评论